调价利于抑制国际油价大涨
必须有必要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增长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反思其传统的外部能源供应政策,力图改变继续高度依赖外部能源供应的被动不利局面,以主动的姿态来再造能源供应格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和考虑:第一,在能源供应上变被动为主动,继续维护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美国参议院此次提出的气候法案草案,是美国实现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但其背后仍关涉到美国国家利益的发展需要,其中对于安全、经济和竞争力等方面的考量,尤其值得关注,该法案的后续发展及其影响我们将进一步拭目以待。如果这一方案得以最后通过的话,就意味着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只要其隐含的能源消费以及碳消耗指标超过其配额部分,就必须承担附加的成本,这一成本在美国国内是通过转移机制进行消化的。正如法案草案一开始便在首页声明:本法案致力于确保美国未来的能源供应,为美国清洁能源的生产、大幅减少污染排放、创造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有效激励。不同于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此次法案的总体思想是在不影响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指标实施许可证拍卖的制度,也就是对碳指标设置一个价格。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意图重设国际规则,反制碳高排放国家的发展。
届时作为碳排放大国的中国、印度等,尽管已发展出一定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相对于庞大的传统高排放产业而言,整体上国家仍将承担沉重的碳指标购买成本,从而减缓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此次两位参议员所提出的气候变化法案草案与以往法案一样,仍是重点立足于美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解决美国的安全、经济和竞争力等问题。三年来水质监测结果较好。
采集的水样将送往实验室,对其理化、有机物、重金属的40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监测数据已上报中俄两国国家监测部门,两国的数据交流将在今年年底进行。与往年不同的是,根据今年的实施方案,对监测时间和次数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冬季监测与此同时,中国海油不光大处着眼,而且小处着手,在资源配置上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不断寻求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不断打开公司整体的发展视角,显示出中国海油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渤海、北部湾等重点保护海域海上油田石油烃排放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效果明显,较2005年下降50%。早在2007年3月,渤海旅大油田富余的天然气成功回注到地层,回注到地层的天然气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可以驱油,每年能节省使用柴油发电的费用超过1.2亿元人民币。
在低碳风暴的席卷下,中国海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对具体的行动做出了重要指引,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核算、统计和报告体系。靳腾表示:以上内容并不是口号,我们都是按要求逐项、按量去落实的。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中国海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因地制宜地实施植树造林等碳汇行动。
中国海油在南海文昌油田的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处理、储存外输伴生气中的轻烃,以提高能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每天可处理回收18万立方米伴生气。另外,中国海油还加入了国际石油工业环保协会。通过推动节能减排督察工作力度,中国海油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和污染减排目标。而目前,中国海油已有较为成熟的伴生气回注驱油技术,将来可以进一步在陆上或海上油田推广应用,还可能研究出在废弃油田选择符合条件的构造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办法。
促行动力求绿色发展加快转变贵在行动。2007年,世界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PC)项目在海南开工,该项目通过回收利用二氧化碳,设计年产能力3000吨可降解塑料。
减少总公司办公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项目周边社区和政府的合作,支持中国海油各企业所在地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国海油加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成为加入该组织的唯一国有企业。
这是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研究单位,以支持相关节能项目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能耗统计工作的优化和用能管理的加强。优化资源配置,践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一直以来,我们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定区域定期植树造林,加强林地维护。转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国际合作,满足法规要求。据了解,其已经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了密切沟通,以便借鉴和利用其国际先进的技术。
在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方面,这些年中国海油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中国海油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做法。
靳腾表示,通过项目不光增强经济效益,还要保持环境,实现公司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2月,中国海油利用合成氨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海南建设完成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每年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碳3.6 万吨,产品除了用于食品行业外,还用来养殖螺旋藻。
这些国际组织在提供给中国海油信息的同时,也成了宣传展示公司政策与形象的国际平台。凭借地质研究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油将继续加强碳封存和碳利用技术的开发。
推动碳捕获和储存的研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鼓励员工养成低碳消费习惯,提倡节俭生活方式而对于垃圾焚烧厂的监管,《指南》称,应实现焚烧炉运行状况在线监测,监测项目至少包括焚烧炉燃烧温度、炉膛压力、烟气出口氧气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标牌,自动显示焚烧炉运行工况的主要参数和烟气主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数据。有观点认为,这里的尽可能,实质上突出强调了垃圾管理工作的阶段性和现实性。
徐海云认为,经济发展以及高人口密度是推动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内在因素。这一指导性文件与2000年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0号,以下简称《政策》)相比,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和指导原则是否发生转变?能够解决目前突出的问题吗?未来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究竟选择怎样的路线?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新旧政策的变化。
对此,《指南》对垃圾焚烧技术的适用性、垃圾焚烧厂建设技术要求及运行监管要求等做了详细规定。另外,垃圾焚烧工况主要取决于垃圾热值。
强调处理过程的污染控制 很多概念首次提出对于垃圾处理过程的污染控制,《指南》明显比《政策》深入和具体。针对公众最为关心的垃圾处理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健康等问题,《指南》开宗明义,在总则第一条就明确了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
从内容看,《指南》更理性、更全面 将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等概念纳入其中,并详细规定了污染防治措施从内容来说,《指南》实际上是将现行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政策、标准的一些要点进行了汇总,但与《政策》相比,着眼点更全面,条款更细化,也更理性。同时,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也不明晰。《指南》的发布,可视为对这场争论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满足要求的地区,可采用焚烧处理技术。
另外,《指南》要求将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范畴,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活垃圾资源再生模式,有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再生和源头减量。其次,对当前生活垃圾处理的热点,如技术路线的选择、运行监管等问题,《指南》给出了具体的回答: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和填埋处理设施建设都是需要的,对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区,应审慎采用生物处理技术。
而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很高,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这一要求过于笼统,技术指导不明确。
首次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归类到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达国家垃圾热值高,焚烧炉炉排往往需要设置水冷,而我国生活垃圾热值低,燃烧一次风需要预热,这属于焚烧炉具体工艺参数设置的技术问题,与能不能进行垃圾焚烧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就是进行了预处理,焚烧的仍然是混合垃圾。